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科技含量最高、创新最密集、投资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作为生物医药大省,江苏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规模、研发总实力、产品创新水平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走进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密集的企业大楼折射出勃勃生机,这里已集聚创新医疗器械企业650余家。园内企业盛迪亚自主研发的1类新药夫那奇珠单抗注射液(安达静)获批上市,打破了同类进口药物的长期垄断,为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带来福音;信达生物研发的达伯特(氟泽雷塞片)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填补了国内肺癌治疗的一大空白;兴盟生物研制的1类创新药泽美洛韦玛佐瑞韦单抗注射液(克瑞毕),获批用于成人狂犬病病毒暴露者的被动免疫治疗,成为国内首个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狂犬病鸡尾酒抗体……近年来,产业园陆续制造了很多可以贴上“全国首个”“全国唯一”标签的成果。
“药械上市总数创新高”“年度总投资突破300亿元大关”……2月25日,无锡市发布了2024年度生物医药产业十大事件。这一个个高光时刻的背后,离不开一家家企业的努力。作为创新型企业,健适医疗器械(无锡)有限公司“从0到1”,在无锡建立了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和质量体系。健适医疗科技集团董事长兼CEO王欣介绍,目前,企业具有首个获得NMPA批准的国产抗菌缝合线,首个获得NMPA批准的国产颅内取栓支架及目前唯一获得NMPA批准、可同时治疗严重主动脉瓣反流和狭窄的介入瓣膜产品等多款“首个产品”或“唯一产品”,为江苏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去年下半年,健适医疗无锡研发生产基地二期项目顺利封顶,预计今年一季度竣工投产,未来5年预计可为江苏累计创造超过60亿元的产值。”王欣表示,未来,公司将不断向上游供应链延伸,以工艺的持续优化实现关键原材料、原部件的技术突破,以及高端介入产品的高水平制造和大规模量产。
作为制造业大省,近年来,江苏一手抓“存量改造”,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升级;一手抓“增量做强”,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制造业绿色化转型发展慢慢的变快,一大批企业走出了一条绿色低碳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道路。
高楼大厦的外立面采用玻璃墙已经是一种潮流,但巨大的能源消耗、反射引起的光污染、玻璃易碎造成的安全风险隐患都成了业内难题。近日,南京圣博威碳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绿宝贝26℃纳米陶瓷低碳隔热外贴膜(以下简称“26℃外贴膜”)入选全国“公共机构建筑围护结构绿色低碳技术名单”,为解决上述难题提供了技术方案。
据介绍,使用纳米陶瓷节能外贴膜后的建筑,夏季室内温度可降低6℃~10℃,节能率可达36.1%,冬季节能10%以上。以1万平方米建筑玻璃贴膜面积、一年开5个月空调为例,每年可节电100万千瓦时,减碳997吨,效果是内贴膜的2.28倍。公司执行董事刘公金和记者说,公司通过对PET基膜改性、湿法造粒、双向拉伸成膜、氟涂层、双向黏合等技术创新,突破了所有基膜不能长时间外贴的技术难题,使得26℃外贴膜年衰减率仅有0.2%,产品质保10年,常规使用的寿命可超过20年。“我们的绿宝贝团队独创了5项核心技术,使得26℃外贴膜更耐用、更安全、更舒适,同时遇雨水不沉渍、无水垢且完全不影响通信传输,还具有A级阻燃功能。”提及该项成就,公司执行总裁夏煜非常自豪。
厂房屋顶上的光伏板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作为清洁能源供公司制作使用;生产产生的各种废弃物由原来的焚烧处置变为回收利用……近年来,川奇光电科技(扬州)有限公司聚焦节能减排降碳、资源循环利用等重点,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注入绿色动力。“为从源头上保障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供应,早在2012年,我们就启动了厂房屋顶光伏板的铺设,这些年逐渐增加,目前面积已达7万多平方米,覆盖80%的生产厂房。”公司相关负责的人介绍,这些光伏板一年可产生约760万千瓦时绿电,占园区总用电量的18%。同时,公司运用市场化手段采购绿电和绿证,去年实现生产使用的能源百分百来自绿电。
去年6月,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数2024》报告数据显示,江苏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数排名全国前五。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驱动力,江苏正全方位推进AI创新应用,“以智为用”成为推动产业高水平发展的鲜明路径。
当前,高效智能的工业机器人正大展拳脚,助力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跑出加速度。在江苏意优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研发人员正围着一台踏步的双足机器人进行各项测试,这是公司自主研发的机器人,髋部由4个谐波关节、腿部由8个直线推杆电机构成。这款机器人将实现工业量产并运用于工厂日常作业中。此外,意优科技还研发出更简单的协作机械臂,成为柔性智造核心部件。“通过开展订单式柔性研发开发出适应不一样工位要求和环境的关节模组,下游整机公司能够像搭积木一样,只用几天时间就可快速把机器人拼装起来,快速缩短研发投产周期。”在意优科技创始人孙则讵看来,随着需求越发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生产将成为今后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在苏州新施诺半导体设备有限公司的工厂内,一辆辆“天车”沿着天花板上交错的轨道穿梭,完成半导体晶圆在生产工序间的高效流转。“晶圆的流转搬运是困扰不少工厂的难题。传统人工搬运方式效率低,影响晶圆的良品率和洁净度。”公司负责人说,依托“天车”的自动物料搬运系统,搬运效率、定位精度及稳定性得到明显提升,可实现直线m/s,定位精度小于±1mm,平均故障间隔时间突破十万次,帮助半导体生产工厂提高物流生产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投入,助力半导体制造更高效。据介绍,新施诺花费11年时间掌握了有关技术,将天车系统升级到第五代,系统在运动流畅性、稳定性、装载时间、低震动性上都有良好的性能,可调度200台天车,抓取时间仅需数秒,目前慢慢的变成了大部分12英寸半导体晶圆厂的标配。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